2020年12月19日 星期六

滷豬腳

又是一張放久了會讓人看不懂的筆記,
吃過了好吃冰過也好吃
請女同事口述她婆婆的做法
材料:
醬油(黑龍-黑豆蔭油,選清):米酒:水=1瓶:1瓶:1份、八角2個、桂皮1個、蔥3-4支(傳統市場買1把$20即可)、薑片數片、蒜頭數個、冰糖3湯匙、豬腳兩隻(一前蹄一後蹄,請攤販剁塊)

做法:
兩匙尖尖的麵粉
用麵粉洗豬腳,再流動水直到水的顏色變清澈
(麵粉吸附力強,能夠吸附掉肉上的血水去腥味)
豬腳稍微沖洗川燙洗淨備用。
內鍋放入一個蔥(打結)、4~5片薑、酒去腥蓋上鍋蓋煮開(有用麵粉洗過的湯會很清澈),豬腳川燙好撈起馬上沖冷水,豬腳的Q度會比較好哦!汆燙過程不能豬腳顏色轉白急著把豬腳拿出來,要滾到泡沫、雜質都跑出來,稍微煮久一點約3分鐘才能去腥。
同事特別叮嚀,燙完後表皮刮一刮去角質、檢查一下豬毛是否弄乾淨,用拔毛夾子把毛除掉

蔥切大段,與薑蒜先爆香,另外準備一個鍋子當滷鍋,先將炒過的蔥薑蒜舖在滷鍋鍋底,再放入豬腳可預防粘鍋

原本鍋子放入冰糖融化煮成焦色,放入豬腳拌炒上色,完成在放入滷鍋內
(網路資料:先用3大匙油小火炒化兩大匙左右份量的冰糖,待糖色轉金黃了,把肉放進去翻炒,肉塊的表層馬上裹上一層像醬油,其實不是醬油的糖色。
燒肉不能靠醬油上色,否則燒出來的肉色沉,醬油是調味的,上色要用糖,而且是冰糖。)

滷鍋內放入醬油、米酒、水(醃過豬腳),以及八角、桂皮燉煮約1個小時,若用電鍋外鍋要放四杯水,每次加熱放兩杯水

試吃一下軟度,入味方式1️⃣放涼後在放入冷藏浸泡1天才,或2️⃣煮滾後不開鍋熱泡一晚。接著隔天加熱放涼(不用燉煮,煮熱即可)
豬蹄肉多的部分,分裝成每次食用份量放入冷凍 比如2~3個為袋包裝,若再繼續加熱肉質甜分會流失
豬蹄皮多的部分,隔天再次加熱放涼,分裝打包成每次食用份量放冷凍,主要是要把豬腳骨與筋煮軟分離

滷汁另外分裝打包放冷凍,可以滷其他食材,豆干、豆皮、海帶、滷蛋、花生…;滷豆干的需另外起一鍋,因為滷汁會很容易敗壞


個人是使用壓力鍋品牌註明,出現兩條紅線轉小火開始計時22分鐘,忘記要浸泡一個晚上

事後,與同事再確認,醬油1瓶400ml加2水份(米酒1瓶600ml+水200ml,或者如果覺得水份少,可與米酒或是醬油份量柤同)。媽媽試吃後說醬油的1瓶太鹹了可減量

陳姐的方式:蔥薑蒜不用炒,蔥綁起來直接放鍋底,只要川燙豬腳,薑蒜直接入鍋加入冰糖加入蘋果,只放八角跟桂皮太少改放滷包比較夠味,醬油選薄鹽半瓶就夠了若不夠鹹可加鹽巴,米酒半~1瓶(依個人喜好調整)。雖然大同小異另外一個方式可參考

選黑豬肉,比較不會有腥味 肉也比較Q前蹄是豬手,後蹄是豬腳,豬腳的營養價值跟熊掌差不多🙄。魚與豬腳可以兼得🐟,豐富膠原蛋白、補水、抗衰老,好吃又美容一舉兩得😋

俗話說「三年一閏,好歹照輪」,相傳「父母逢閏年減壽」,遇上閏月則要添壽有之說。

傳統習俗已出嫁的女兒,在潤月送豬腳給父母添福添壽,台灣俚語所說「呷麵線添福壽、呷豬腳增勇健」。

早期嫁出去的女兒們會買生豬腳慢慢燉滷,而且買回娘家的豬腳和麵線都要用紅紙圈一圈,代表吉利。沒有結婚的人也可以把握閏月的15日吃豬腳麵線幫自己補運,趨吉避凶。

豬腳有「勇健」與「富足」的形象。在古代,豬肉是所有肉類中最貴的,而有肉有筋的豬腳更被認為是滋補聖品,麵線則是傳統生日才吃,所以為父母添壽要送豬腳麵線。

除了用豬腳麵線表示孝心,也有人會包紅包或送金子替代。如果父母健在的話,就是要送一隻手一隻腳,如果只剩一位的話,就只送一隻手。
民俗中,前、後豬腳別具「迎新送舊」的意義。若是在節日中食用,前腿是用來迎接生命的,生日添壽要用前腿,千萬別買錯了。

豬腳「前腳」優於後腿。豬都是用前腿活動,產生的肌肉就比較多,筋膜自然也就多一些。口感上來說,前腿肉的肉質比較細嫩,肥瘦相間,吃多了也不容易膩。
(講求健康的現代,建議統一買前腿即可,一則前腿即有迎新之寓意,二則前腿筋多不油膩,後腿油多對長輩來說負擔較重。)
同事再三囑咐,黑豆蔭油要選清勿選膏,不含糯米,直接請同事拍照片給我比較容易尋找
https://youtu.be/4uidITmzJv0
白滷花生豬腳 https://youtu.be/rEkSyWU1snI
不失敗的炒糖步驟
取鍋開中火,下砂糖,不動鍋,待糖的邊緣開始融化。
立刻將火轉小,用鍋鏟將糖炒勻,直到炒成焦糖色。馬上離火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