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9月12日 星期日

讀書心得與生活

書:「人生一定要懂活法

本這書淺顯易懂的小故事共65篇,故選擇四篇
可以選擇從頭看到尾,也可以跳著閱讀,倘若遇到心煩或無法理解之事,以把它當作解籤書翻開獲得解惑

看過篇章特意尋不一定找得到,一篇一篇來回再看過,浮浮躁躁尋找關鍵字,裝滿無用的煩惱,內心引起了波瀾,少了順其自然;明明前兩天才為我解惑,因為執著所以想找尋到那篇幅,只暫時先放棄

這篇「忘記和銘記同樣是一種幸福」p.126

講述,如果心中沒有一點一滴關於美好的記憶,自然不快樂;一但什麼事都放在心裡,無法忘記他人對我們的傷害,總是把對方錯處掛在心上,也會成為幸福生活的「絆腳石」

記得別人對自己的恩典,忘掉別人對自己的傷害,就是最大的幸福。

故事…有一位智者和朋友結伴外出旅行。在路經山谷時,智者一不留神滑倒了,他的朋友竭盡全力將他拉住,不讓他葬身谷底。智者得救後,執意要在石頭上鐫刻下這件事情。於是,他在石頭上將它刻下:某年某月某日,在經過某山谷時,朋友某某救我一命。刻完後,繼續兩人的旅程。

有一天,到了海邊,兩個人因為一件事情爭吵起來,朋友一怒之下,給了智者一個耳光。

智者捂著發紅的臉說「我一定要記下這件事情!」

他的朋友說「隨你記,我才不怕!」

智者於是找來一根棍子,在退潮後的沙灘上寫下:某年某月某日,在某某海灘上,朋友某某打了我一個耳光。

朋友看過之後不解地問他「你為什麼不刻在石頭上呢?」

智者笑了,說「我告訴石頭的,都是我害怕忘記的是事情,我要讓石頭永遠替我記住;而我告訴沙灘的事情,都是我害怕忘不了的事情,所以我要海水淹沒沙灘,讓沙灘替我忘記了。」朋友聽了面露愧色。

***********
這篇讓我想起一部韓劇《Remember-兒子的戰爭》 
男主角在公車上被女主角誤指為小偷,在警局為自己辯護時,展現了他的超強記憶力,是個天才少年。女主角法律系女大生,因為沒有仔細推敲真象就指鹿為馬而被男主洗臉。
男主角有過目不忘的記憶沒有錯過任何細節,回憶了整個過程告知在和他撞到的時候包包就已經被劃了口子,男主角還找到犯人是誰,就在警署的牆上貼著小偷的照片。 讓人感嘆結局男主角的記憶問題逐漸嚴重,當女主角於在街頭重逢時的男主角早已不再記得她。
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
這一篇早先聽過,書中的描述很簡單,但它讓我找到熟悉感,並在網路上尋找原先的故事作為記錄

標題「專注,成功就在不遠處」p.100

只要能做到專注,就可以釋放出自己最大的能量。專注,能讓我們內心湧泉出無限的激情;專注,能讓我們更容易達到目標的機會。

一個人想要成就自己的事業,只要專注的面對自己的工作,把自己完全進沉浸在工作裡,一心一意地去做一件事情,最後才能讓我們把事情做好。

嗡嘛呢叭咪“牛”的真實故事
故事發生在西康到西藏的邊境,一個荒蕪偏僻、人跡罕至的地方,那裡住著一個老太太,丈夫、兒子都過世了,獨居一間簡陋的小茅蓬,沒得米麵可吃,只以糌粑為食。

這位老太太由於自己一生不幸的際遇,覺得自己罪孽深重。有人教她時常懺悔,平時多念念觀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:“嗡嘛呢叭咪吽”。結果回到家中後,她將“嗡嘛呢叭咪吽(ㄏㄨㄥˋ)”的咒音,念成“嗡嘛呢叭咪'牛(ㄋㄧㄡˊ)'”。虔誠專一持誦了三十幾年。

老婆婆為激勵自己精勤念咒,準備了兩個大碗,一碗放滿黃豆,一碗空著,每念一句咒語就把一粒黃豆放到空碗裡去,這樣循環往復,從不停止的念了三十幾年。到後來,她不必用手拿黃豆了,只要一念“嗡嘛呢叭咪牛”,一粒黃豆就自動從這個碗跳躍到另外一個碗裡。

有一天,一位西藏喇嘛經過此地,要往四川去。這個路過的喇嘛,是個相當有成就的修行人,當他於荒山雪地之中,老遠看到一間其貌不揚的小茅蓬,四周大放光明。“不得了”,他想此次自己一路行來,經過那麼多地方,沒有看到一個真修行的,看樣子這茅蓬中必定住著得了道的高人。於是便臨時轉向,不辭離開原來的路線,下山去找這個茅蓬,想參訪它的主人。

等他到來到茅蓬前,只見一位老太婆,看來不是得道之相,只是平淡無奇的一個普通人而已,心裡非常納悶,便問:“老太太,你在這裡多久了?”

老太婆回說:“很久了。請問師父您從那裡來啊?”

喇嘛回說:“西藏。”

老太婆一聽趕快跪下來就拜。

康藏一帶人對出家人非常恭敬,尤其婦女們更有將頭髮散鋪地上供高僧踏過,以為尊重讚歎的習慣。

這個喇嘛又問:“你一個人孤零零在此,很可憐啊!”  

老太婆說:“不會不會,我自己在此學佛修行,很好。”

喇嘛便問:“那你修什麼呢?”

老太婆說:“我只是念一句'嗡嘛呢叭咪牛(ㄋㄧㄡˊ)'而已。”

這個喇嘛一聽,哎呀一聲說:“老太太,你什麼都對,就念錯了一個字。”於是便當場糾正了她的發音,由“牛(ㄋㄧㄡˊ)”改為“吽(ㄏㄨㄥˋ)”。

老太婆聽了,心中不免十分懊悔,說:“哎!我三十年的功夫白修了,還好現在遇著您告訴了我,不然豈不一路錯到底嗎?”於是她便如法改念,重新起修。

喇嘛坐了一下,便告辭上路,繼續未完的行程。又上了山路,走了一段時間,回頭再看茅蓬所在,竟不見先前的赫赫光明,很感驚訝,一想:“是我錯了,我害了她!”趕緊再掉頭回到茅蓬,告訴老太婆說:“我剛才教你念'嗡嘛呢叭咪吽'是玩笑話。”

老太婆說:“哎,師父為何要騙我呢?”

喇嘛說:“我只是試試你誠不誠心而已,而你真的毫不懷疑,照我的話做,非常可貴。其實你原先所念的咒音全對,一點不差,以後就照原先的念好了。”

老太婆聽了,心中豁然開朗,十分高興,趕快跪下來拜,說:“還好,謝天謝地,我三十年的功夫不是白做了。”如此便再“嗡嘛呢叭咪'牛(ㄋㄧㄡˊ)'”,繼續“牛”下去了。

喇嘛重新來到山上,再一次回望茅蓬方向,先前的赫赫光明,依舊燦然升發,映澈一片晶光閃閃的荒山雪地。
***********
這個六字大明咒的故事,意義太深長了,其道理顯而易見,學佛貴在真信與誠敬,一切唯心所造。如果有人修法,一時不察,有所缺失,只要你一心誠懇,專一不疑,決定不會白修的,必有大功德在。信則靈,心不誠,難造就。基督說:是你的信心救了你。自心很要緊,心誠則靈。(~淨空法師說故事)
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
標題「布施不在大,救人之需即可」p.26

布施不在大小,而在布施的人要有一顆至善的心,給予他人最需要的,即使只是一抹微笑,都能令對方感到溫暖。給,不是錦上添花,而是要雪中送炭,這才是布施的精髓。

在緊要關頭裡,一句溫暖的話、一雙扶持的手、一個關鍵的指引,都是一種贈與。布施的人要有一顆至善的心,給予他人最需要的,才能顯現出其價值。
金錢的布施、微笑的布施、隨喜的布施、語言的布施、容顏的布施、身行的布施、心意的布施…一個人雖然物資貧乏,但樂於助人,在精神上就是一位富人,這才是給予的最高境界。別讓自己錯幫壞人,而成為爛好人的遺憾裡。


覺得自己的布施實在少之有少不多,缺乏幽默感、缺乏變通、默默地藏在心裡;適時的表達是必要的,也許是覺得自己抓不到時機點,就算了

Money錢2021年6月no.165. p.023
不求回報的行善,心裡最舒坦   秦嗣林
金剛經「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」,不要因為特殊原因而布施,而是發自內心,不為名、不為利、不求回報地做善事,不見得要捐錢,只要是助人皆為布施。
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
就是這一篇,一而再再而三的錯過了,找不著關鍵字眼,因為解惑的不是一直都有看見的小故事

標題「享受工作,享受生活」p.64

故事…有一位小和尚在寺院中擔任撞鐘之職。按照寺院的規定,早上和黃昏各要撞鐘一次,小和尚將撞鐘的時間牢牢記在心中,無論晴天雨天,還是狂風冷雪,他都堅持著自己的工作,鐘聲從未間斷。但年復一年,小和尚逐漸感到厭倦,他覺得每天撞兩次鐘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,周而復始、千篇一律,實在太無聊了,心中漸漸麻木起來。每次敲鐘時,有時會天馬行空地任思想游離禮在外,有時什麼也不想,就如機器一般撞鐘。
有一天,小和尚撞鐘時,寺院的住持從旁邊經過,看到小和尚漫不經心的態度,便將他叫到身邊,語重心長地對他說「看來,你已經不能勝任撞鐘這個工作了,你還是去後院砍柴挑水吧!了!」
小和尚紀不解又委屈:「師父,撞鐘還需要什麼特別的能力嗎?難道我撞的鐘聲不夠響亮?還是曾經耽誤過時間嗎?」
住持說:「你很準時,撞的鐘也很響亮。但是你的鐘聲中有什麼特殊之處嗎?」
「需要有什麼特殊之處呢?」小和尚問道。
「你沒有理解撞鐘的意議。鐘聲不只是寺院裡作息的信號,更重要的是喚醒沉迷眾生。因此,鐘聲不僅要洪亮,還要圓潤、渾厚、深沉、悠遠。心中無鐘,既是無佛;如果不虔誠,怎能擔任撞鐘之職!捫心自問,你的心中有鐘嗎?」
小和尚低下頭,臉上露出了慚愧之色。

***********
知悉自己古板與同事想法不致。其實,這小故事並沒有懂透徹,而解惑部分是盡人的本份,保持單純的想法

書本內容…雖然很多人對工作認真,但卻常常抱怨:自己比他人做得多了,得到的報酬卻比他人少;自己的能力明明在某人之上,職位卻偏偏比對方低;費盡心力完成一個目標,卻沒有得到老闆的讚揚……諸如此類的念頭常令人心生沮喪,或終日不滿。這些行徑也是不恰當,縱使我們得到的報酬比他人少,謀得職位比旁人低下,但是也需要把做人的本分做好。

這就是所謂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
懂得做一行愛一行,做一樣像一樣的道理,認真地對待生命中的每分每秒。活在當下感受生活的重心。

封底的一句話「感恩珍惜、知足隨喜」
無論處在任何地方、任何境界,都可處之泰然、自在快樂


「朋友就要互相打擾才有往來嘛,不打擾他們,他們還以為我忘了他們。」多有智慧的話。女人間的情誼,不用說到山盟海誓,卻也離這不遠了。

不過想想,自己常不會打擾朋友們,忽略朋友就要互相打擾才有往來,在時間的長流他們可能已經忘了我。話題常到我這邊一句話就結束,且毫無延展性,可能別人覺得我很怪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