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用涂雅萍facebook訊息
心理學:
心理咨詢師解釋說:「孩子早期的成長環境直接影響到他成年後的人格建立。心理學研究表明,兒童時期,特別是3歲之前是一個人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,很多人生活缺乏安全感往往是這個時期出的問題。如果父母在這個階段特別關愛孩子,孩子一生都會特別有安全感。而現在很多父母忙於工作,把孩子托付給爺爺奶奶照看,頻繁的環境轉換為孩子的成長埋下隱患。」
童年經歷和安全感的關聯是怎樣產生的呢?
心理咨詢師回答說,孩子只有與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戀關係,日後才能與他人建立起親密和信賴的關係。在幼兒時離開父母,孩子的生活環境發生突變,就會產生被拋棄感,心裡充滿對失去愛的恐懼,進而產生這樣的感覺:連我的父母都拒絕我、迴避我,那麼整個世界都是不安全的。
這種不安全感一旦形成,遇到合適的契機就會爆發出來,並且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。
心理咨詢師舉例說:「我曾接診過一位白領病人,是外資企業的部門經理。她晚上不敢自己呆在屋裡,總覺得衣櫃裡可能藏著死屍,或者會有鬼魂爬出來,這就是重度的不安全感。」不安全感其他的表現形式還包括對婚姻的恐懼,對親密感的焦慮,與他人的疏離感以及對他人缺乏信任等等
心理病:
太缺乏安全感是一種心理病,最主要的害怕的根源是一個人幼時的經驗。
如果我們本身已有缺乏安全感的毛病,有幾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減輕這種心理負擔。首先,不要把一個弱點看成全部人格。
其次,害怕通常是想像的,是不會發生的,也沒有事實根據,要認清到底心裡不舒暢的起因是什麼。大部分人只有在某些特別的情況下特別缺乏安全感人多時,沒人時,面對學歷比自己高的人,或比自己長得好看的人。自己留意一下,是那些人、事、物使你產生畏懼心理,再把這些人事物跟過去的經驗聯想。
此外,要允許自己無心的犯錯,不犯錯就減少了學習、成長、及改變的機會,不是說要故意去犯錯,而是在發現錯誤後,接受他,因為在發現時,錯誤已形成,甚至已成過去。自知錯誤即是避免重犯的第一步,惟有不怕作錯,才可以減少得失心,也才能慢慢建立安全感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